当前位置: 首页» 星光

【青春向上】4年20万!这颗星,闪亮!

在追梦的赛道上全力奔跑,自立,是他的姿态;自强,是他对未来最坚定的回答。他是中石大“自强之星”李梦宇。

640.jpg

李梦宇,中共党员,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025届本科生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2025级硕士研究生。本科阶段,他先后获得小米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学业奖学金,斩获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竞赛国家二等奖、“睿抗智慧果园”北京市二等奖,在“蓝桥杯”竞赛中获省级奖项,前三年综合排名位列专业前5%,最终保研至中石大。

把 “责任” 缝进生活的每一刻

640 (1).jpg

李梦宇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。父亲外出务工时腰部受伤,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。家中他和姐姐都还在念书,父母供养他们的压力非常大。从很小的时候,李梦宇就期望自己快点长大,为父母减轻负担。

640.png

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,李梦宇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、做兼职赚取生活费用,获得的奖学金全部用于补贴家用。他做过家教,在快餐店当过服务生,很多次在往返的公交、地铁上累得睡着了甚至坐过了站,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辛苦,想到生活窘迫但温馨和睦的家人,内心便充满了力量。

最让李梦宇印象深刻的是在电子厂兼职的经历。那里宿舍环境不好,人员构成复杂,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。每当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,他总暗暗鼓励自己:“钱来之不易,我多做一点,就能让父母少做一点。”

四年时间里,凭借不懈努力,李梦宇累计赚取20余万元生活费,每一分钱都来自他的辛勤付出。他从来舍不得乱花,大部分钱都寄回家中。母亲总说:“你兼职很辛苦,要多想着自己、好好照顾自己,家里一切都好。”每每这个时候,李梦宇只想更加努力,让父母过上好日子。

用“笨功夫”啃下硬骨头

面对大学自主开放的学习模式,李梦宇凭借中学时期养成的主动求知习惯,迅速找到了学习方法。他摒弃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,主动走进老师办公室探讨专业问题,在复杂的知识领域中持续深耕。

在众多课程中,人工智能学院姜珊老师讲授的《电路》最令李梦宇印象深刻。每堂课他都雷打不动地坐在第一排,全神贯注研究例题,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巩固知识。遇到课件中的疑难之处,他会及时整理问题,主动向姜珊请教。而姜珊也会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。最终,李梦宇在《电路》课程中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。

640 (1).png

除此之外,李梦宇在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他连续三年参加“蓝桥杯”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,连续三年获得省部级奖项。备赛期间,他总能提前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计划,细致安排每天的任务;面对算法难题,他既会与同学头脑风暴,又主动寻求专业老师的指导,在反复试错中打磨解题思路。

从专业学习到学科竞赛,李梦宇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,更锻炼了创新思维、提升了实践能力。

在599.5小时志愿里找“答案”

进入大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焦虑时常围绕着李梦宇。在他看来,唯有不停行动,做些能帮到自己、也能帮到他人的事,才能有效对抗这份焦虑。而参与志愿服务,正是他找到的出口。

640 (4).jpg

“做志愿是件很有意义的事。” 李梦宇说。本科四年,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599.5小时,垃圾分类、广告清理、义务支教、反诈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都有李梦宇的奉献身影。参与志愿活动、切实帮助他人后,被需要、被认可的感觉,让李梦宇很有获得感。

疫情期间,村里留守的大多是对手机电脑操作生疏的中老年人。李梦宇主动帮村民解决线上缴费、健康码申领等问题。他的付出收获了邻里街坊的一致认可,同时,在协助基层开展工作的过程中,他也对 “责任” 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。这些经历,更让他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成长。忙里偷闲时,李梦宇也会给妈妈打个电话,报个平安,说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
今年9月,李梦宇以一名研究生新生的身份再次入学中石大。新的学期、新的身份,对学习、对自己、对家人,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期许。

“多做、多问、多学,我相信我会达到自己的目标。”李梦宇说。

从农村小院走向研究生课堂,李梦宇的每一步都踩得坚实。他将生活的不易,酿成了成长的养分;把肩头的责任,化作了前行的光亮。未来,他还会带着这股韧劲儿,接着追,接着闯!


(编辑  王以静)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