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» 星光

【青春向上】十万分之一的匹配,他说:“我愿意!”

今年暑假,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冯上,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。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,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,带去了重生的希望,用最无私的奉献诠释了青春的价值。

640 (5).jpg

生命里的“守护者”

冯上是中石大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。大二那年,在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,他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。当得知非亲缘配型成功率不足十万分之一,却可能成为他人唯一的“生命之光”时,冯上没有犹豫,当场签下同意书、留下血样,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。这份“随手播下的种子”,在2025年夏天迎来了命运的回响。

640 (8).jpg

今年6月6日,正在惠州核电挂职学习的冯上刚结束倒班,接到了一通电话。“冯先生您好,这里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,您的HLA(人类白细胞抗原)分型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,您是否还有意愿捐献造血干细胞?”

“真的配型成功了?”期待、紧张涌上冯上的心头。“要去捐吗?会不会很疼?放弃的话,那个素未谋面的他怎么办?”

带着这些疑问,他花了一整夜查阅相关资料。第二天,冯上拨通了家人的电话。父亲和爷爷都是党员,给了他力量:“能有机会挽救一个生命,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。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坚定了决心!

640 (9).jpg

7月11日,冯上入住广州珠江医院,开启捐献前的最后准备。这个过程远比他想象的更具挑战——每天必须喝下4升水,他在床头整齐地摆满矿泉水瓶,来回踱步帮助吸收;注射动员剂引发的腰背剧痛让他在深夜辗转难眠。采集时,因血管偏细,医护人员多次尝试才成功穿刺。冯上安慰医护人员:“没关系,不疼。”

640 (10).jpg

五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结束后,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顺利分离。冯上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都化作了“完成约定”的踏实与欣慰。出院那天,他给红十字会发去一条消息:“请一定告诉患者,世界很美好,要勇敢活下去。”

校园里种下的奉献种子

640 (11).jpg

在中石大的四年,冯上是同学眼中“永远可以信赖的班长”。金工实习期间,班上的同学刚上手还不适应,有的手上磨出了水泡,锯条也磨断了好几根。冯上主动根据大家的特长进行分组,鼓励疲惫的同学,原本棘手的任务变成了团队协作的温暖实践。

在流云车协,冯上的身影总带着“靠谱”的标签。作为技术骨干,他的义务修车服务是校园里的“小温暖”。每当在路上遇到有人因为自行车出问题手足无措时,他总能快速判断故障、自告奋勇上手维修。“看着同学们骑上修好的车笑着离开,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值得。”

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

从中石大毕业后,冯上选择了中国广核集团陆丰核电公司。

640 (14).jpg

刚接触现场工作时,冯上面对新的设备和操作程序,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,上班时紧跟师傅学习操作要点与巡视规范,遇到疑问及时请教;下班后回到宿舍,梳理当日学习内容,结合核电理论手册与工作笔记查漏补缺。

如今,他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现场巡查,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。遇到复杂问题时,需反复排查、协调解决,工装常被汗水浸透。冯上却认为这些付出很值得:“我和同事们的每一份努力,都在推动核电机组商运进程,这种参与感、成就感很难得。”

640 (17).jpg

现在,冯上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去。在他眼中,捐献造血干细胞与在校园里帮同学修车、在工作中认真值守一样,都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。“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,感受到被社会需要,这就是最大的价值。”


(编辑  王以静)

分享到: